推荐资讯

王一鸣谈科技创新: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

  1月11日,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以“创新驱动:赋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”为主题的第26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。会上,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发表了题为“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”的主旨演讲。  

  1月11日,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以“创新驱动:赋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”为主题的第26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。会上,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发表了题为“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”的主旨演讲。

  王一鸣指出,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,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创新。然而,我国科技创新仍然面临三个短板。第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,重大原始创新偏少,基础研究相对薄弱。比如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&D经费的比重为6.77%,远低于OECD国家15%—25%的水平。第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,支撑产业升级、引领前沿突破的源头技术储备缺乏,关键零部件、元器件、基础材料、工业软件等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。第三是科研领军人才偏少,顶尖科学家数量相对经济体量来说依然偏小,人才环境建设有待提升。

  对此,王一鸣建议道,首先要从“追随式”创新转向“引领式”创新,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形成非对称反制能力,掌握国际科技竞争的主动权。同时,要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。再者,要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。

  他指出,应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,鼓励企业、社会组织、个人等以捐赠、设立基金等方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。要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、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,在更多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。

  王一鸣特别指出,要畅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良性循环。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,基础在教育,因此要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,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、青年人才、拔尖人才培养,完善重点领域领军人才支持保障政策。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,完善高端人才、专业人才来华工作、科研、交流机制,建设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全球人才高地。

 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

 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。王一鸣表示,既要重视“从0到1”的创新和“从1到10”的应用研究,也要重视“从10到100”的科技成果转化和“从100到N”的大规模产业化,实现从概念设计、技术研发到中试,再到产品的“全链条”创新。

  对于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,王一鸣指出,要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,建设市场化的科技服务和技术交易体系;要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,推动建设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;要形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环境,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。

  对此,他提出几点建议。

  首先,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。产权明晰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。产权激励是最好的激励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,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,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制度。

  其次,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。应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,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,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,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。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。鼓励和引导高校、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。

  再者,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。在横向维度上中国具有生产集中度优势,但在纵向维度上中国面临着风险。作为处在产业链供应链下游的经济体,中国面临着上游关键矿产生产者和核心技术供给者的“卡脖子”风险。但越是有竞争力的产品,其对国际市场中间品的依赖度就越高,降低依赖度会导致竞争力丧失,面对产业链“二元论”,需要在开放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
  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

  “科技创新是源头,产业创新是载体,金融创新是催化剂,关系到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”王一鸣表示,要畅通科技、产业、金融良性循环,就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。

  当前,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间接投资为主,可以高效地将资金配置到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领域,通过相对简单的方式即可获得较高的回报,但这不完全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。

  王一鸣分析认为,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不完全匹配,科技创新风险大而金融机构追求稳定收益,科技企业需要“长钱”而金融机构倾向于提供“短钱”,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“小钱”而金融机构习惯于给“大钱”,科技企业“重研发、轻资产”而金融机构倾向于抵押融资。

  金融体系要如何进行适应性调整?对此王一鸣给出了三点建议。

  第一,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,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、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,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,为科创企业提供精准服务。

  第二,要探索信贷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,消除制约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约束,拓展银行直接参与股权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空间,提升银行体系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。

  第三,要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水平,运用区块链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,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与产品线上化,提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,从而降低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隐性成本,为中国科技创新及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持。

(文章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)

来源:东方财富网

作者:21世纪经济报道
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quxiaohao.com/zixun/128385.html
江苏无锡“5+X”未来产业总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
« 上一篇 01-14
中国数据资产管理50+论坛北京研讨会成功举办探讨RWA商业模式构建
下一篇 » 01-14

发表评论

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

作者信息

置顶文章

标签TAG

热点文章